新闻中心 news

微生物检验血清学试验常规鉴定技术
点击次数:2684 更新时间:2012-06-30
 

微生物检验血清学试验常规鉴定技术
 
  血清学反应是指:相应的抗原与抗体在体外一定条件下作用,可出现肉眼可见的沉淀、凝集现象。在食品微生物检验中,常用血清学反应来鉴定分离到的细菌,以zui终确认检测结果。
 
  血清学反应的一般特点:
 
  1) 抗原体的结合具有特异性,当有共同抗原体存在时,会出现交叉反应。
 
  2) 抗原体的结合是分子表面的结合,这种结合虽相当稳定,但是可逆的。
 
  3) 抗原体的结合是按一定比例进行的,只有比例适当时,才能出现可见反应。
 
  4) 血清学反应大体分为两个阶段进行,但其间无严格界限。*阶段为抗原体特异性结合阶段,反应速度很快,只需几秒至几分钟反应即可完毕,但不出现肉眼可见现象。第二阶段为抗原体反应的可见阶段,表现为凝集、沉淀、补体结合反应等。反应速度慢,需几分、几十分以至更长时间。而且,在第二阶段反应中,电解质、PH、温度等环境因素的变化,都直接影响血清学反应的结果。
 
  习惯上将经典的血清学反应分三种类别:凝集反应、沉淀反应和补体结合反应。
 
1、凝集反应
 
  颗粒性抗原(细菌、红细胞等)与相应抗体结合,在电解质参与下所形成的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,称为凝集反应(Agglutination reaction)。其中的抗原称为凝集原,抗体称为凝集素。在该反应中,因为单位体积抗体量大,做定量实验时,应稀释抗体。
 
  1) 直接凝集反应
 
 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直接结合所出现的反应,称为直接凝集反应(Direct agglution reaction)。
 
  a.玻片凝集法。是一种常规的定性试验方法。原理是用已知抗体来检测未知抗原。常用于鉴定菌种、血型。如将含有痢疾杆菌抗体的血清与待检菌液各一滴,在玻片上混匀,数分种后若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块,即阳性反应,证明该菌是痢疾杆菌。此法快速、简便,但不能进行定量测定。
  b.试管凝集法。是一种定量试验方法。多用已知抗原来检测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及其含量。常用于协助诊断某些传染病及进行流行病学调查。如肥达氏反应就是诊断伤寒、付伤寒的试管凝集试验。因为要测定抗体的含量,故将待检查的血清用等渗盐水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,然后加入等量抗原,37℃或56℃上海生化培养箱中2~4小时观察,血清zui高稀释度仍有明显凝集现象的,为该抗血清的凝集效价。
 
  2) 间接凝集反应
 
  将可溶性抗原(抗体)先吸附在一种与免疫无关的,颗粒状微球表面,然后与相应抗体(抗原)作用,在有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,即可发生凝集,称为间接凝集反应(Indirect agglutination)。由于载体增大了可溶性抗原的反应面积。当载体上有少量抗原与抗体结合。就出现肉眼可见的反应,敏感性很高。
 
2、沉淀反应
 
 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,在有适量电解质存在下,经过一定时间,形成肉眼可见的沉淀物,称为沉淀反应(Precipitation)。反应中的抗原称为沉淀原,抗体为沉淀素。由于在单位体积内抗原量大,为了不使抗原过剩,故应稀释抗原,并以抗原的稀释度作为沉淀反应的效价。
 
  1) 环状沉淀反应:是一种定性试验方法,可用已知抗体检测未知抗原。将已知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,然后沿管壁徐徐加入等量抗原,如抗原与抗体对应,则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。
 
  2) 絮状沉淀反应: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(如凹玻片)内混匀,如抗原抗体对应,而又二者比例适当时,会出现肉眼可见的絮状沉淀,此为阳性反应。
 
  3) 琼脂扩散试验: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,若抗原抗体对应,且二者比例合适,在其扩散的某一部分就会出现白色的沉淀线。上海培养箱每对抗原抗体可形成一条沉淀线。有几对抗原抗体,就可分别形成几条沉淀线。琼脂扩散可分为单向扩散和双向扩散两种类型。单向扩散是一种定量试验。可用于免疫蛋白含量的测定。而双向扩散多用于定性试验。由于方法简便易行,常用于测定分析和鉴定复杂的抗原成分。
 

 



上海岛韩实业有限公司(www.shdaohan.com)专业生产:高低温试验箱,可程式高低温箱,上海高低温箱盐雾腐蚀试验箱,非标定制试验箱,高低温箱厂家,
上海岛韩实业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总访问量:495133 地址:上海市奉贤区牛溇605号 邮编:201400
电话:021-67189009/67185508 传真: 手机:18964531725 联系人:蒋 邮箱:daohanyiqi@126.com
GoogleSitemap 网址:www.shdaohan.com 管理登陆 ICP备案号:沪ICP备10013071号-1

化工仪器网

推荐收藏该企业网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