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比大气和水的污染,土壤污染更具隐蔽性、潜在性,且具有一定滞后性,但土壤污染的修复难度更大,土壤一旦被污染,通过自净能力*复原周期长达千年。“镉米危机”等事件的爆发,暴露出我国土壤污染形势的严峻性,使土壤污染也成为热点。 中国水稻研究所与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2010年发布的《我国稻米质量安全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》称,我国1/5的耕地受重金属污染,其中镉污染耕地涉及11省25个地区。在湖南、江西等长江以南地带,这一问题更加突出。国土资源部曾公开表示,中国每年有1200万吨粮食遭到重金属污染,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。 目前,我国正在绘制土壤重金属“人类污染图”。全国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已发现局部地区土壤污染严重,如长江中下游某些区域普遍存在镉、汞、铅、砷等异常。城市及其周边普遍存在汞铅异常,部分城市明显存在放射性异常。湖泊有害元素富集,土壤酸化严重。研究证实,镉、汞等重金属元素与人类污染存在密切关系。重金属元素在土壤表层明显富集并与人口密集区、工矿业区存在密切相关性。与1994~1995年采样相比,土壤重金属污染分布面积显著扩大并向东部人口密集区扩散。地质学家还指出,研究表明,我国土壤正出现越来越多本来没有或微不足道的危险元素。 国务院办公厅1月28日印发《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》,制定了中国土壤污染防治时间表。工作安排中明确,到2015年,确保全国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调查点位达标率不低于80%,同时要求,建立土壤环境质量定期调查和例行监测制度,基本建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网,对全国60%的耕地和服务人口50万以上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土壤环境开展例行监测;全面提升土壤环境综合监管能力,初步控制被污染土地开发利用的环境风险,有序推进典型地区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试点示范,逐步建立土壤环境保护政策、法规和标准体系。 |